本文作者:智成网

牍怎么读音是什么,牍的读音

牍怎么读音是什么,牍的读音摘要: 牍dú◎古代写字用的木片:文牍(公文)。尺牍(书信)。案牍。◎古代乐器名。史牍(史书);牍籍(簿籍);牍簿(簿书)累牍(累牍)lěidú形容文字...

牍dú

◎古代写字用的木片:文牍(公文)。尺牍(书信)。案牍。

◎古代乐器名。

史牍(史书);牍籍(簿籍);牍簿(簿书)

累牍(累牍)lěidú形容文字

读音:dú

1、<用作名词>牍:古代写字用的狭长的木板。例句——杨修《答临淄侯笺》:“握牍持笔。”

【引】牍:书籍;文书。例句——《后汉书.荀悦传》:“所见篇牍,一览鉴我能诵记。”《汉书.陈遵传》:“性善书,与人牍,主皆藏去以为荣。”

2、<象>牍:竹制乐器,舂地而发出的声音。例句——《周礼.春官.笙师》:“舂牍,应雅以教祴乐。”

在古文中,蔬,牍,移,分别是一种文体.

【疏】下情上达叫做疏上,疏是疏通的意思。也是自汉朝始创的文体,实际上即是奏的一类。唐宋到清代都有这一文体。后世又以奏疏为群臣论谏的总名。但私人书信中也有用疏的名称的,如陶渊明《与子俨等疏》。

【移书】春秋时的官吏通书函往来,称为遗书。如《左传》成公七年,巫臣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。又称为贻书,后转作移书,如没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。魏晋以后称为移,唐用于诸司自相质问,名称不一,故总名公移以概括。清朝用于武营往来和州4县相交涉公事。

我国历代公文体制、名称、用途简介

牍作为一种古文文体:

如“判牍”

——一种文体,判决司法案件所用,多为四六骈体文。

——判牍者,古代官司判决公事之文牍也。判之本义为分,牍之本义为书版。

牍dú【名】

(形声。从片,卖声。“片”,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。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。故从“片”。本义:古代写字用的木片,也称木简)

牍,书版也。长一尺,既书曰牍,未书曰椠。——《说文》

与人尺牍。——《史记·陈遵传》

削牍为疏。——《史记·游侠原涉传》。注:“木简也。”

吏乃书牍背示之。——《史记·周勃传》

握牍持笔。——杨修《答临淄侯笺》

又如:牍背(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。后用为遭受冤狱的典实)

引申为公文

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——唐·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
又如:牍尾(文书的末端);牍书(官署文书)

信件,通信者之间互相写的信。如:书牍;尺牍

书籍。如:史牍(史书);牍籍(簿籍);牍簿(簿书)

连篇累牍,拼音liánpiānlěidú,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。

成语释义

原义是写字用的竹简、木片串连堆积在一起,形容篇幅过多,文词冗长;在句子中可充当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;也作“累牍连篇”“连篇累幅”“连章累牍”。

成语出处

唐·魏征等《隋书·李谔传》:“连篇累牍,不出月露之形。”

成语示例

南宋·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法》:“学诗有三节:其初不识好恶,连篇累牍,肆笔而成。”

南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:“至六朝时,乃略有咏之者,及唐而吟咏滋多。至本朝,则诗与歌词,连篇累牍,推为群芳之首。”

明·汤显祖《还魂记·第六出》:“他归朝燕,黄金累千。一言掷地,万岁喧天,则俺连篇累牍无人见。”

形容冗长的成语有:

1、瘠义肥辞2、连篇絫牍3、盈篇累牍4、联篇累牍5、连章累牍1、瘠义肥辞【拼音】:jíyìféicí【解释】: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。

2、连篇絫牍【拼音】:liánpiānlèidú【解释】:形容篇幅过多,文辞冗长。同“连篇累牍”。

3、盈篇累牍【拼音】:yíngpiānlěidú【解释】:形容文辞冗长。

4、联篇累牍【拼音】:liánpiānlěidú【解释】:形容文字冗长而繁琐。

5、连章累牍【拼音】:liánzhānglèidú【解释】:形容篇幅过多,文辞冗长。同“连篇累牍”。

牍,读音为“dú”。是指古时书写用的木片。同时牍也是古代一种乐器的名字和古代写字用的木片,现在已不经常使用此字。

比较常见的是一个汉语成语——连篇累牍,形容篇幅过多,文辞冗长。(多为贬义)

“牍”,读音为dú。“牍”的基本含义为古代写字用的木片,如文牍、尺牍;引申含义为古代乐器名。

在日常使用中,“牍”也常做名词,表示书籍,如牍籍,牍簿。

“牍”,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,从片,篆书之形像木片,表示牍是用于写字的木片,从賣,卖有售卖、炫耀义,表示古代的市场上有售卖牍,当时识字的人不多,能在牍上书写是很荣耀的事,牘简化为牍,本义为木简,楷书体和简化版的“牍”都从篆书演变而来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8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